一落索,词牌名,又名“洛阳春”“玉连环”“一络索”“上林春”“窗下绣”“金落索”。《词谱》以《梅苑》无名氏《一落索·腊后东风微透》为正体,双调四十四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。另有双调四十五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等七种变体。代表作品有吕渭老《一落索·宫锦裁书寄远》等。
词牌沿革
一落索,本系宋人俗语,犹言“一大串”,后乃用为词调,调名即咏本意。欧阳修词名《洛阳春》,张先词名《玉连环》,辛弃疾词名《一络索》。另有《上林春》《窗下绣》《金落索》别称。见宋张先《张子野词》,入般涉调(黄钟羽)及双调(夹钟商)。
格律说明
正体:双调四十四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《梅苑》无名氏《一落索·腊后东风微透》为代表。此词见宋黄大舆《梅苑》选本,前后段两起句六字,第二句四字,结句五字,宋词仅得此首,若两结各添一字,即后毛词体也。
变体一:双调四十五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吕渭老《一落索·宫锦裁书寄远》为代表。此与《梅苑》无名氏词同,惟后段结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。
变体二:双调四十六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毛滂《一落索·月下花前风畔》为代表。此调以毛词及秦、欧二词为正体。其馀皆变格也。而毛词此体,宋人填者尤多。 前段起句,辛弃疾词“羞见鉴鸾孤却”,“ 鉴”字仄声。第二句,王安中词“霜华催鬓”,“霜”字平声。结句,周邦彦词“恐花也如人瘦”,“花”字平声;朱敦儒词“容易放春归去”,“容”字平声。后段起句,方岳词“叶下亭皋渺渺”,上“渺”字仄声。谱内可平可仄据此,馀参前后所列诸词。
变体三:双调四十七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张先《一落索·来时露浥衣香润》为代表。此亦毛词体,惟前段起句七字异。贺铸、吕渭老词,正与此同。但贺词起句“初见碧纱窗下绣”,吕词“蝉带残声移别树”,平仄与此异。
变体四:双调四十八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秦观《一落索·杨花终日飞舞》为代表。此亦毛词体,惟前后段第二句各添一字,作五字句异。程垓“门外烟寒”词、辛弃疾“锦帐如云”词,正与此同,但程词起句“门外烟寒杨柳”、辛词“锦帐如云开处”,平仄与此异。
变体五:双调四十八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严仁《一落索·清晓莺啼红树》为代表。此词前后段第二句五字,后段第二句四字,前结七字,后结六字,于各家中极为参差,录备一体。
变体六:双调四十九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陈凤仪《一络索·送蜀守蒋龙图》为代表。仄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平仄韵仄平仄仄仄平平句平仄仄读平平仄韵
变体七:双调五十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三仄韵,以欧阳修《一落索·红纱未晓黄鹂语》为代表。此词前后段起句七字,第二句五字,馀与毛词同。坊本前结作五字句,今从《高丽史·乐志》改定。黄庭坚“谁道秋来”词,正与此同,但前段第二句,“任游人不顾”句法小异。按此词第二句应作上一下四句法,黄词为正。 黄词前段起句“谁道秋来烟景素”,“道”字、“景”字俱仄声,“秋”字、“来”字俱平声。第二句“任游人不顾”,“不”字仄声。后段第二句“对月亭风露”,“月”字仄声。第四句“更作甚悲秋赋”,“作”字仄声。谱内可平可仄据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