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词牌大全 >

感皇恩

  感皇恩,词牌名,又名“人南渡”“感皇恩令”“叠萝花”。以毛滂《感皇恩·镇江待闸》为正体,双调六十七字,前后段各七句、四仄韵。另有双调六十七字,前后段各八句、五仄韵;双调六十六字,前后段各七句、四仄等变体。代表作品有陆游《感皇恩·小阁倚秋空》等。
  词牌沿革
  感皇恩,原为唐教坊曲,后用作词调。据北宋钱易《南部新书》载:“(唐玄宗)天宝十三载,始改金风调‘苏莫遮’为‘感皇恩’。”《钦定词谱》卷十五引宋陈旸《乐书》:“祥符中,诸工请增龟兹部如教坊,其曲有双调‘感皇恩’。”宋蔡绦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二:“大观中,有赵企,字循道者,其《感皇恩》词云:‘满怀离恨,付与落花啼鸟。’人多称道之,遂用为显宦。俾以应制,然赵雅不乐以词曲进。”《敦煌曲子词集》卷上有《感皇恩》四首,乃“小重山”调。唐代的“感皇恩”曲,五代多改名为“小重山”,宋人又新创“感皇恩”曲。此调与”小重山“调之别名“感皇恩”调不同。
  金词注“大石调”,《中原音韵》注“南吕宫”。贺铸词,名《人南渡》;宋无名氏词,名《感皇恩令》;金党怀英词,名《叠萝花》。
  格律说明
  正体,双调六十七字,前后段各七句、四仄韵。以毛滂《感皇恩·镇江待闸》为代表。此调以此词为正体,若晁词、贺词之偷声,周词之添字,赵词、汪词之减字,皆变体也。按此调前后段第三句宋词例作拗体,俱“平仄平平仄平仄”,惟程大昌词“老幼欢迎僮婢喜”、“文字流传曾贵纸”,“僮”字、“曾”字俱平声,“婢”字、“贵”字俱仄声。又前后段第六、七句,宋词俱作“仄平平仄仄”、“平平仄”或“仄仄仄”,惟陆敦信词“风头日脚下,人空老”、“而今酒兴减,诗情少”,“日”字、“酒”字俱仄声,刘镇词“儿孙列两行,莱衣戏”、“十分才一分,那里暨”,“行”字、“分”字俱平声。至前段第二句,毛词别首云“饮少辄醉”,“饮少”二字俱仄声。后段第一、二句,晁补之词云“凭谁向道,流水一瞬”,“谁”字平声,“向道”二字俱仄声。别首云“繁枝高荫,疏枝低绕”,“低”字平声,晁冲之词云“熟睡起来,宿酲微带”,“熟”字、“宿”字俱仄声。赵企词云“千里断肠,关山古道”,周紫芝词云“此去常恨,相从无路”,《梅苑》词云“堪赏占断,三春先手”,平仄各自不同,填者审择一体,庶不混淆,故详注不取参校。至周词换头句“洞房见说”,平仄全异,亦不校注。
  变体一,双调六十七字,前后段各八句、五仄韵。以晁冲之《感皇恩·蝴蝶满西园》为代表。此与毛词同,惟前后段第三句各藏短韵。按沈伯时《乐府指迷》,所谓句中韵,歌时应拍,不可不押者也。
  变体二,双调六十七字,前后段各八句、六仄韵。以贺铸《人南渡·兰芷满汀洲》为代表。此亦与毛词同,惟前后段第三句藏短韵,第六句又各多押一韵异。
  变体三,双调六十八字,前后段各七句、四仄韵。以周邦彦《感皇恩·露柳好风标》为代表。此亦与毛词同,惟后段第六句添一字异。
  变体四,双调六十八字,前后段各七句、四仄韵。以周紫芝《感皇恩·无事小神仙》为代表。此亦与毛词同,惟后段第二句添一字异。此词前后段第五句“活”字、“一”字俱入声,此即《乐府指迷》所谓以入替平之法,不可以上去声字替。
  变体五,双调六十五字,前后段各六句、四仄韵。以赵长卿《感皇恩·柳》为代表。此亦与毛词同,惟前后结两句各减一字,俱作七字一句异。
  变体六,双调六十六字,前后段各七句、四仄韵。以汪莘《感皇恩·年少寻芳》为代表。此亦与毛词同,惟前段第一句减一字异。按《中州乐府》党怀英词前起二句“碧玉捻条,蓝袍裁叶”正与此同。至后段第五句第五字,诸家例用平声,周紫芝用以入替平之法,此词独用去声,偶然不同,恐非定格也。

感皇恩典范词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