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古诗文 > > 题朱审寺壁山水画

题朱审寺壁山水画

原文翻译赏析作者
朱审偏能视夕岚,洞边深墨写秋潭。
与君一顾西墙画,从此看山不向南。
  • 上一篇:应制贺边军支春衣
    下一篇:赠刘神童(六岁及第)
  • 撰写翻译参考翻译

      译文

      朱审非常善于观察夕阳的霞光,他在洞边用深墨描绘了秋天潭水的景色。
      我与你一同看了西墙上的画,从此之后我们欣赏山景时不再朝向南方。

    发表赏析雅俗共赏

      赏析

      首句"朱审偏能视夕岚"点明画家擅于捕捉暮霭山色的独特视角,以"偏能"凸显其艺术专长。次句"洞边深墨写秋潭"通过"深墨"笔法描写山涧秋潭,既展现画家用墨技法,又暗合山水画浓淡相宜的审美特征。
      诗作采用递进式结构,前两句聚焦绘画技法,后两句升华艺术境界。尾联"与君一顾西墙画,从此看山不向南",以'不向南'的决绝语气建构双重隐喻:既指画中山水较实景更具审美价值,又暗含画家技艺已超越自然造化的艺术评价。
      诗中"夕岚""秋潭"等意象群构成时空交织的山水图卷,配合"深墨""西墙"等绘画术语,形成诗画互文的艺术效果。平仄运用上严格遵循七绝格律,第三句'与君一顾西墙画'采用仄起平收式。

      赏析

      这首古文诗描述了朱审善于观察自然景色,他用深墨描绘了秋天潭水的美景。诗人和朋友一同观赏了墙上的画,此后在欣赏山景时改变了原来的观看方向。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并蕴含着深刻的意境。
      柳公权的《题朱审寺壁山水画》是一首咏史诗,通过对朱审的山水画作进行赞美和赏析:,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敬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      首先,诗人以“朱审偏能视夕岚”来赞扬朱审的画作。朱审是一位杰出的画家,他能够以深厚的艺术造诣描绘出夕阳下的岚雾景象。这一描写展现了朱审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景色的敏感观察力。
      接着,诗人用“洞边深墨写秋潭”来形容朱审的画作。这句话传达了画作的深刻和真实,深墨的使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,秋潭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。
      最后,诗人表达了自己与朱审的心灵相通,以“与君一顾西墙画,从此看山不向南”来表达自己从此以后将会一直欣赏朱审的画作,不再向南看别的山水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朱审画作的高度评价和自己对艺术的热爱。
      整首诗通过对朱审的画作进行赞美,抒发了诗人对艺术和自然之美的热情,展示了柳公权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鉴赏能力。

      创作背景

      该诗创作于中唐时期,题写对象为宫廷画家朱审(官至三品)绘制的寺观壁画。据文献记载,朱审官至三品,以山水人物画见长,其作品多绘制于长安寺院壁垣。柳公权身为皇室侍书学士,在观摩朱审壁画后即兴创作此诗,体现唐代文人与宫廷画师之间的艺术互动。

    作者介绍

      柳公权

      柳公权 柳公权(778年-865年),字诚悬。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。唐朝中期官员、书法家、诗人,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。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,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,并入夏州李听幕府。于穆宗、敬宗、文宗三朝官居侍书,长在朝中。共历仕七朝,官至太子少师,封河东郡公,以太子太保致仕,故世称柳少师。咸通六年(865年),柳公权去世,年八十八。获赠太子太师。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,初学王羲之,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...详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