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学三裴

史学三裴指裴松之、裴骃、裴子野祖孙三人。在南北朝的史学领域,活跃着裴松之祖孙三人,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巨著丰富了祖国的史学宝库,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裴松之

裴松之(372年~451年),字世期,河东郡闻喜县(今山西省闻喜县)人,东晋、刘宋时期官员、史学家,为《三国志注》的作者,与其子裴骃、曾孙裴子野“史学三裴”之称。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,八岁熟知《论语》《毛诗》,初仕东晋,历任殿中将军、员外散骑侍郎、故鄣县令、尚书祠部郎、司州主簿、治中从事史、宋国世子洗马。刘宋代晋后,历任零陵内史、国子博士、冗从仆射、中书侍郎、司冀二州大中正,封爵西乡侯。元嘉四年(427年),裴松之以南琅琊太守一职致仕,但又被朝廷任命为中散大夫,后又提升为太中大夫。...详细

代表作: 《三国志注》

裴骃

裴骃(yin),字龙驹,河东闻喜(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)人。南朝著名史学家,与父亲裴松之、孙子裴子野,并称“史学三裴”。继承家学,博览宏识,官至南中郎将参军。著有《史记集解》,成为现存最早的《史记》注本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,裴骃为《史记》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。他反复研究《史记》,作《史记集解》,在其序中引用班固话语来评价《史记》:“服其善序事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,其文直,其事核,不虚美,不隐恶,故谓之实录”。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,凡对作注有所裨益,便广而录之;凡所注引,务必去其浮言游辞,取其精旨要义;如各家说注不同,则兼收并蓄,不肯偏弃;如有未详之处,宁缺不议,不凭臆想,妄加解说。终成《史记集解》八十卷不朽之作,成为现存最早的《史记》注本,与唐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、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合称“史记三家注”。...详细

裴子野

裴子野(469年~530年),字几原,河东闻喜(今山西省闻喜县)人。南朝大臣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,“史学三裴”之一。 勤奋好学,善于属文。初仕南齐,起家武陵左常侍、右军参军,以父丧去职。梁朝建立后,除右军参军、廷尉正,出任冠军录事参军,迁国子博士,转比部郎中、仁威记室参军。出为诸暨县令,合境无讼。得到吏部尚书徐勉提拔,以为著作郎,负责监修国史及起居注,兼任通事舍人,迁通直散骑侍郎,知制诰,迁中书侍郎。大通元年,转鸿胪卿、步兵校尉。中大通二年,卒于任上,时年六十二。追赠散骑常侍,谥号为贞。著有《集注丧服》二卷、《续裴氏家传》二卷、《众僧传》二十卷,《百官九品》二卷,《附益谥法》一卷,《方国使图》一、《宋略》20卷、辑有文集20卷等。...详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