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古诗文 > > 亡后见形诗

亡后见形诗

原文翻译赏析作者
异国非所志,烦劳殊清闲。
惊涛千万里,无乃见钟山。
  • 上一篇:罗江客舍
   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撰写翻译参考翻译

      译文及注释

      译文
      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,他国的烦劳远多余清闲。
      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,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。
      注释
      无:竟然;也可不翻译。
      异国: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。
      殊:不同或超过。

      注释

      亡后见形诗: 贾魏公尹京日,忽有人来,展刺谒曰:“前江南国主李煜。”相见,则一清瘦道士尔,自言今为师子国王,偶思钟山而来。怀中取一诗授贾,读之,随身灰灭。
      异国: 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。
      殊: 不同或超过。
      竟然;也可不翻译。

      译文

      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,他国的烦劳远多余清闲。
      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,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。

    发表赏析雅俗共赏

      赏析

      让我抓住不放的是“钟山”这个词。后主对“钟山”这个词很有爱,自号钟隐、钟山隐者。“钟山”对后主来说,意味着出世、隐居、清逸。因此联系全文,“钟山”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。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,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。这首的中心思想应该是,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。不想做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,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。
      他说“不想去”,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。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“不能这么安逸”,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安逸舒适的。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,是否去汴京,是他可以选择的吗?他当前的生活状态,能用“安逸”来描述吗?显然不能。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。
     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,可以作以下猜测:所谓异国,并非指某个国家,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。所谓惊涛,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,而是自己现状。所谓钟山,并非是说某座山,而是说隐居的生活。而在后主心目中,隐居不代表清苦,而代表清逸。
      他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,很舒服满足,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“惊涛骇浪”般的,有别于现在的生活。

      赏析

      《亡后见形诗》是南唐国君李煜的一首五言绝句。在这首诗中,李煜表达了对异国生活的排斥,强调自己更珍视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。他通过提及“钟山”,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暗示了无法继续当前清闲生活的无奈。全诗以简洁的笔触,反映了李煜在失国后的复杂心境,既有对现实环境的适应,又有对过往生活方式的留恋。
      “异国非所志”可被理解为李煜心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疏离与不适应。这个“异国”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异国,更深层次的是指他心中的异乡感——一个与自己过往生活截然不同的、充满不安的现实。在李煜看来,自己失去了原本的江山和家园,眼前的一切都让他感到疏远与陌生,仿佛被迫进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。李煜曾在南唐时期拥有一段安逸的隐居生活,但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自己失去的一切,这种内心的孤独和痛苦通过“异国”一词得到了传达。
      “烦劳殊清闲”揭示了李煜心中的矛盾与挣扎。他本应享有安逸、清闲的生活,但无论身处何方,内心的烦劳却始终如影随形。在他看来,自己所处的环境使得心境和生活的状态产生了冲突,过去的清闲生活已经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烦忧与压力。李煜在这里通过自反性的话语,表达了对过去清逸生活的渴望,同时也揭示出自己目前状况的复杂性——他处于一种既不愿意放弃过去的舒适生活,又不得不忍受眼前困境的状态。
      “惊涛千万里,无乃见钟山”则进一步深化了李煜的内心冲突。在这句话中,“惊涛”不仅指的是远行途中可能遇到的波涛汹涌,更透露出他当前的内心波动。李煜正面临着从舒适安逸的生活中被强行拉扯出来的情境,而他对自己未来的遭遇充满了不安和担忧。此时,钟山作为他隐居生活的象征,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符号,而是他对理想生活的追寻。李煜的心中渴望的是能够再次回到钟山那样的清逸安稳,但眼前的困境却让他无法再享受这样的生活。
      《亡后见形诗》巧妙地运用了“钟山”这一意象,既指向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又反映了他对现状的无奈。​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,展示了李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路历程,值得品读和思考。

    作者介绍

      李煜

      李煜 李煜(937年8月15日―978年8月13日),南唐元宗(即南唐中主)李璟第六子,初名从嘉,字重光,号钟隐、莲峰居士,汉族,生于金陵(今江苏南京),祖籍彭城(今江苏徐州铜山区),南唐最后一位国君。 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,李煜继位,尊宋为正统,岁贡以保平安。开宝四年(971年)十月,宋太祖灭南汉,李煜去除唐号,改称江南国主。次年,贬损仪制,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。开宝八年(975年),李煜兵败降宋,被俘至汴京(今河南开封...详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