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慎行(清代著名诗人、藏书家)

查慎行简介

  查慎行(1650年—1727年),杭州府海宁花溪(今袁花镇)人,清代翰林,著名诗人、藏书家。初名嗣琏,字夏重,号查田;后改名慎行,字悔余,号他山,赐号烟波钓徒,晚年居于初白庵,故又称查初白。为清初“国朝六家”之一。
  幼时即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,天性聪颖,受经史于著名学者黄宗羲,受诗法于桐城诗人钱澄之。自6岁开始学诗,一直至去世前夕才放下诗笔。其5岁“始入小学”,6岁“通声韵,工属对”,10岁时因作《武侯论》而名传乡党,19岁“读书于武林吴山,从慈溪叶伯寅先生学”,23岁应童子试,54岁举进士第。即康熙四十一年(1702)康熙东巡,由大学士陈廷敬等推荐,诏随入都,入直南书房,四十二年(1703)赐进士出身,特授翰林院编修,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。曾3次随驾巡游塞外,岁时风土,悉记以诗。得帝器重,亲书“敬业堂”额以赐。五十二年(1713)乞休归里,家居10余年,筑初白庵以居,潜心著述。雍正四年(1726),因弟查嗣庭犯讪谤案,以家长失教获罪,被逮入京,次年放归,不到两个月即去世。
 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。
  许汝霖《敬业堂诗集序》)中述查慎行“平生所作,不下万首”。其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成就,有诗歌结集《敬业堂诗集》传世,共收诗五千余首,在我国文学史上,堪称多产诗人。自朱彝尊去世后,为东南诗坛领袖、“清初六家”之一。且潜心于诗论,有实践,有理论。所以其诗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丰富多彩,多可取者,且在艺术上相当成熟。其论诗以为诗之厚,在意不在辞;诗之雄,在气不在直;诗之灵,在空不在巧;诗之淡,在脱不在易(查为仁《莲坡诗话》。他以空灵创新为尚。得力于陆游很深;著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50卷,受苏轼的影响亦大。查慎行以后虽有袁枚、蒋士铨、龚自珍、王遵宪等人崛起诗坛,各有擅场,影响一时,然就攻诗之专,诗作之丰,内容之富,艺术个性之鲜明而言,袁枚诸子比之查慎行则皆有所不及。王遵宪等在清末极力倡导诗界革命,改革诗的形式,拓展诗的内容,力图扭转旧体诗创作的颓势,虽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,但终因时代的剧变而并未能从根本上振兴旧体诗的创作,中国兴盛了几千年的旧体诗到“五四”运动时虽然并未就此画上句号,但终于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让位于新诗。
  查慎行著有《敬业堂诗集》,分为五十卷,又《续集》六卷,是“编裒其生平之诗,随所游历,各为一集” 者。其末卷《往劫集》起于丁未(1727年)七月,其最后一首《枕上偶拈》有序云“七月二十四早”。文不多作,所存绝少,《敬业堂文集》3卷,《别集》1卷,共100余篇,子孙搜访汇编而成。另有有《他山诗钞》、《周易玩辞集解》十二卷,及《经史正伪》、《江南通志》、《补施注苏诗》等。
  其诗多记行旅吊古之作,又多作组诗。古体如《中秋夜洞庭对月歌》、《石钟山》、《五老峰观海绵歌》;近体组诗如《金陵杂咏二十首》、《荆州杂诗六首》、《邯郸怀古三首》、《汴梁杂诗八首》、《建溪□歌词十二章》、《桂江舟行口号十首》等,都颇著名。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则有《秦邮道中即目》、《芜湖关》,《白杨堤晚泊》、《芦洲行》、《悯农诗》、《赈饥谣》等诗,写及了这方面内容。
  查诗特点和其所处时代密不可分。清朝至查慎行成年时代,江南一带士人抗清斗争已先后被扑灭或压制,政局已趋于平稳。查慎行等人的诗稿中,明末清初顾炎武式强烈的民族感情已逐渐少见。在政治上,查慎行之辈已不同于明末清初民族意识十分强烈的老一辈士人,大多已在政治上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,他们谋求仕途,欲以此实现人生追求,其诗在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方面,与清初诗人多有异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