尹文(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)

尹文简介

  尹文(约公元前360年—公元前280年),尊称“尹文子”。齐国人。中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。与宋钘齐名,属稷下道家学派。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,兼儒墨合于自家道法,广收并纳各派学说,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。是战国时代的宋尹学派的前驱。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,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。他与宋钘、彭蒙、田骈同时,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,并且同学于公孙龙。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,能言善辩,“白马非马”为代表性的论点,以诡辩著称。尹文的学说,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。
  治理天下
  尹文的学说,《庄子·天下篇》说它“不累于俗,不饰于物,不苛于人,不忮于众,愿天下之安宁以活长命,人我之养毕足而止”。他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希望天下太平,社会安宁,人民安居乐业,达到温饱的小康世界,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够养活自己,同时还可以供养一下别人,就足够了,就可适可而止,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企想,从而达到于心无愧,“见侮不辱”,既能对得住别人,也能对得住自己。这就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理。
  宽容思想
  尹文的思想,与宋钘大致相同,都提倡宽容即所谓“恕道”,教导人们勿要争斗,主张对别人的态度甚至侮辱也要能够容忍,不要因小失大而为此发火暴怒;要反对战争,化干戈为玉帛,提倡以忍为上。他认为,“大道容众,大德容下”,对百姓、对臣民,只要讲究宽恕忍让的道德,并奉为最高尚的东西,事情就好办了。事情越少越好办,办事情的手续越简便越能找出前因后果,掌握重点。一个做国君的人,必须做到“无为而治”,这样才能够“容天下”;“容天下”就可得民心。而“容天下”的最好办法就是“深见侮而不斗”,在这个原则下,做到有功则赏,无功则罚,这样才能审时度势,名实相副,这就是“道用则无为而自治”的道理,即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“无为而治”思想。
  无为而治
  尹文认为,要做到“无为而自治”,名实相副,就要坚持做到“仁、义、礼、乐,名、法、刑、赏”这八条。这八条,都是“五帝三王”的“治世之术”。因此,对于“博施于物”的“仁”,“以道之”;对于“以立节行”的“义”,“以宜之”;对于“以行恭谨”的“礼”,“以行之”;对于“以和情志”的“乐”,“以和之”;对于“以正尊卑”的“名”,“以正之”;对于“以齐众异”的“法”,“以齐之”;对于“以威”使服的“刑”,“以威之”;对于“以劝忠能”的“赏”,“以劝之”。并且,他认为这八个标准(“八术”)“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”,使大家都掌握了,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,这就是老子所说的“以政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”,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“无为而治”的理想境界。
  尹文的思想,是以道家“无为而自治”的思想为主,融合了儒家的思想因素。尹文所说的“大道容众,大德容下”的所谓“恕道”,与孔子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儒家的“恕道”思想,是一致的。只是,其中突出了“名实”思想,即所谓“深见辱而不斗”,“名实审也”。尹文认为,“大道无形,称器有名”。尹文所说的“名”,就是“正形”,使名实相副。尹文说:“形正由名,则名不可差”,而且是相互作用,相辅相成的。他引用孔子的话说:“故仲尼云:‘必也正名乎!名不正则言不顺也。’”这样,他的“无为而自治”的思想不仅与“恕道”联系在一起,而且也与“名实”思想联系在一起。这些哲学上的命题,在儒家思想中都能找得到。尹文又引用老子的话说:“道者,万物之俱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宝,是道治者,谓之善人。籍名、法、儒、墨者,谓之不善人。”他认为“善人与不善人,名分日离。”这就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。他认为,“有形者必有名”,反过来,“有名者未必有形”,因此,有理无益于治理国家的事,“君子弗言”;有能力办到的事而对于治事没有好处,这样的事“君子弗为”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要看对于国家和人民是否有益,从而做到“名”“实”相副。否则,便会“相乱”。因此,“道不足以治则用法,法不足以治则用术,术不足以治则用权,权不足以治则用势。”一切要按“名”“实”相副的次序办事,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“势用则反权,权用则反术,术用则反法,法用则反道,道用则无为而自治。”达到致世经用的目的。
  尹文不仅在伦理学上用“恕道”容忍别人,做到“见辱而不斗”;而且还用“大道容众,大德容下”的“恕道”思想反对战争,提倡“无为而能容天下”,这不仅与儒家思想相通,而更重要的是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“尚柔”精神一脉相承。
  所属流派
  关于尹文的学派问题,有几种说法:
  (一)、《庄子·天下》以宋钘、尹文为一家,“不累于俗,不饰于物,不苛于人,不忮于众,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,人我之养毕足而止,以此白心。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,宋?、尹文闻其风而悦之。”
  (二)、归尹文为名家。先秦无“名家”称谓,“名家”称谓首见于司马迁《太史公自序》“名家使人俭,而善失,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”,“名家苛察缴绕,使人不得反其意,专决于名,而失人情,故曰使人俭而善失。若夫控名责实,参伍不失,此不可不察也。”班固因之,撰《汉书·艺文志》归《尹文子》于名家类,但并不等于列尹文为名家,亦不等于尹文与惠施、公孙龙是一家,“《汉志》分家,不是根据那个人的根本学说,乃是根据当时所传著作的内容的要点”(见《古史辨》卷六唐钺《尹文和》)。
  (三)、以尹文近于道家。《周氏笔》谓:“刘向谓其学本庄老”。《容斋续笔》引刘歆语,也说《尹文子》意本《老子》。
  (四)、本庄老,名为根,法为柄。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卷二一二《经籍考》子类名家“尹文子”下引《周氏笔》云:“刘向谓其学本庄老。其书先自道以至名,自名以至法,以名为根,以法为柄。”清陈澧《东塾读书记》卷一二《诸子书》亦认为尹文是名家而兼法家。
  (五)、归入杂家。高似孙《子略》:“班固《艺文志》名家者流,录《尹文子》。其书言大道,又言名分,又言仁义礼乐,又言法术权衡,大略则学老氏而杂申韩也。……然则其学杂矣,其学淆矣,非纯乎道者也。”洪迈《容斋续笔》卷十四谓:“《尹文子》仅五千言,议论亦非纯本黄老者,……详味其言,颇流而入于兼爱。”正因为《尹文子》内容淆杂,故《四库全书》列入杂家。
  尹文曾在著名的“稷下学宫”学习。“稷下学宫”是战国时代统治者创设的一个带有政治性的学术团体。它不同于一般的大学,而带有研究院性质,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。由于它设置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之下,故名之曰“稷下之学”,通称“稷下学宫”。“稷下学宫”是中国古代一处百家争鸣的著名阵地。根据班固《汉书.艺文志》里的分类,稷下学士中有儒家,代表人物是孟子、荀子、公孙固和鲁仲连;有道家,代表人物是环渊、(关尹)、田骈、黔娄和捷子;有阴阳家,代表人物有邹衍、闾丘子;有法家,代表人物是慎到;有名家,代表人物是尹文。

尹文的作品

著作

  • 尹文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