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岱(明末清初史学家、文学家)

张岱简介

  张岱(1597年10月5日—1680年?),初字维城,后字宗子,又字天孙,因著《石匮书》,人称“石公”,于是又字石公,号陶庵,晚号六休居士、蝶庵、古剑老人(一作古剑陶庵老人)、渴旦庐等,浙江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祖籍四川剑门(故其自称“蜀人”),明清之际史学家、文学家,史学方面与谈迁、万斯同、查继佐并称“浙东四大史家”,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,以“小品圣手”名世。
 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,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家养病,除了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“今之江淹”外,还提出过“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,画不能佳;以有诗意之诗为诗,诗必不妙”等灼见;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则悠游自在,留下大量诗文;崇祯八年(1635年)参加乡试而不第,因而未入仕;明亡后先是避兵灾于剡中,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,坚守贫困,开始潜心著述,著有《陶庵梦忆》、《西湖梦寻》、《石匮书》等;康熙四年(1665年)撰写《自为墓志铭》,颇有向死而生之意;后约于康熙十九年(1680年)九月与世长辞,享年约八十四岁,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。
  史学成就
  张岱和同时代的其他明史作者比较,最显著的特点是文人修史。作为晚明一位“绝代散文家”,其所撰史书,文笔自然优美。更为可贵的是,张岱能始终秉持“事必求真”、“宁阙勿书”的治史原则,在“成王败寇”这一观念深植于正统史家心中的情况下坚持不以成败论英雄,留下了《古今义烈传》等十余种有价值的史学著作,还从历史事实出发,认真总结并揭示了明代灭亡的过程及原因。
  散文创作
  张岱散文的杰出成就既体现在文化蕴含、语言、结构诸因素上,同时也体现在题材选择,文章立意的大胆突破上。其为文“不再当政治和宗教的差”(周作人《再谈俳文》),而是始终将文章着眼点放在普通人、平凡事上,在平中见奇见趣,突破了传统散文的宗经、载道原则,在中国散文上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。
  大体而言,张岱的散文既能将“公安三袁”清新洒脱的笔法与竟陵派钟惺、谭元春幽深冷峭的意境融为一体,又能避免双方的流弊,以深厚救浅薄,以严谨救率易,以明快救僻涩,兼有诸家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