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析
《红槿花》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七言绝句,全诗四句,以朱槿花为吟咏对象,通过"不将桃李共争春"的对比,凸显其孤傲品格,并借"惊秋自怜客"的意象抒发送花赠人的羁旅情怀。该诗收录于《全唐诗》卷270,展现了中唐时期咏物诗的现实主义风格,诗中"深红叶麹尘"的描绘与南宁市花文化中的朱槿意象形成跨时代呼应。
戎昱一生辗转幕府、地方任职,"惊秋自怜客"的感叹与其游宦经历紧密关联。诗作兼具植物特性描摹与情感寄托,从《诗经》"舜华"典故到唐代诗人吟咏传统,构建了木槿文化的历史脉络。
首句"深红叶麹尘"以染色工艺(麹尘)形容花瓣色泽,既突出朱槿的浓艳,又暗含人工染就的匠心。次句"不将桃李共争春"以桃李争春反衬朱槿的独立品格,奠定全诗孤高基调。
后两句转入抒情,"惊秋"既呼应木槿朝开暮落的特性,又投射诗人迟暮之叹。末句"持赠少年人"将物象转化为行动,在赠花仪式中完成自我宽慰。
全诗采用"物-我-人"三重结构:前两句专注写花,后两句转向诗人与受赠者。通过"争春""惊秋"的时间对照,形成季节象征与生命阶段的隐喻。
创作背景
诗人戎昱(744-800)为荆州人,历仕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从事、潭州刺史崔瓘、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,官至虔州刺史。其诗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际遇,《红槿花》创作于中唐时期,正值作者羁旅漂泊之际,"今日惊秋自怜客"直指其辗转湖南、桂州的宦游经历。秋日赠花的举动,既源于唐代文人以花寄情的传统,亦可能与戎昱幕府任职时的人际交往相关。诗中"少年人"或指幕主、同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