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(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)

白居易简介

白居易

  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山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 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,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,以其对通俗性、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,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在《与元九书》中,他明确说:“仆志在兼济,行在独善。奉而始终之则为道,言而发明之则为诗。谓之讽谕诗,兼济之志也;谓之闲适诗,独善之义也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、闲适、感伤、杂律四类诗中,前二类体现着他 “奉而始终之”的兼济、独善之道,所以最受重视。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: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”而他的诗歌主张,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。
  早在元和初所作《策林》中,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、尚通俗、强调讽喻的倾向:“今褒贬之文无核实,则惩劝之道缺矣;美刺之诗不稽政,则补察之义废矣。……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,虽质虽野,采而奖之。”(六十八《议文章》)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,补察时政,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,炯戒讽喻,所以他主张: “立采诗之官,开讽刺之道,察其得失之政,通其上下之情。”(六十九《采诗》)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“宫律高”、“文字奇”,更反对齐梁以来“嘲风月、弄花草”的艳丽诗风。在《新乐府序》中,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:“其辞质而径,欲见之者易谕也;其言直而切,欲闻之者深诫也;其事核而实,使采之者传信也;其体顺而肆,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。”这里的“质而径”、“直而切”、 “核而实”、“顺而肆”,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,议论须直白显露,写事须绝假纯真,形式须流利畅达,具有歌谣色彩。也就是说,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,又浅显易懂,还便于入乐歌唱,才算达到了极致。
 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,全部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补察时政。所以他紧接着说:“总而言之,为君、为臣、为民、为物、为事而作,不为文而作也。” (《新乐府序》)在《与元九书》中,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:“自登朝来,年齿渐长,阅事渐多,每与人言,多询时务;每读书史,多求理道,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”为时为事而作,首要的还是“为君”而作。他也说:“但伤民病痛,不识时忌讳”(《伤唐衢二首》其二),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,但总体指向却是“唯歌生民病,愿得天子知”(《寄唐生》)。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,皇帝开壅蔽、达人情,政治才会趋向休明。
  《琵琶行》与《长恨歌》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,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。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,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、描写来表现事件,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,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,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,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,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,则泼墨如雨,务求尽情,即使《琵琶行》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,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,声随情起,情随事迁,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。除此之外,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、烘托诗歌的意境上。如《长恨歌》中“行宫见月伤心色,夜雨闻铃肠断声”,《琵琶行》中 “枫叶荻花秋瑟瑟”“别时茫茫江浸月”等类诗句,或将凄冷的月色、淅沥的夜雨、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,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、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,其中透露的凄楚、感伤、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、事件统统染色,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、氛围而心灵摇荡,不能自已。
  史书记载
  《旧唐书‧白居易传》
  《新唐书‧白居易传》
  《唐才子传》

白居易的作品

  • 鹅赠鹤
  • 青门柳
  • 雪夜小饮赠梦得
  • 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
  • 除夜寄弟妹
  • 除夜
  • 除夜
  • 阴雨
  • 闻虫
  • 问友
  • 问刘十九
  • 长相思
  • 长恨歌
  • 长安春
  • 钱塘湖春行
  • 重阳席上赋白菊
  • 采莲曲
  •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
  • 邻女
  • 邯郸冬至夜思家
  • 遗爱寺
  • 送春归(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)
  • 送客归京
  • 远师
  • 过元家履信宅
  • 赠梦得
  • 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
  • 观游鱼
  • 观刈麦
  • 西湖留别
  •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
  • 蓝桥驿见元九诗(诗中云:江陵归时逢春雪)
  • 草 / 赋得古原草送别
  • 花非花
  • 舟中读元九诗
  • 红线毯
  • 简简吟
  • 秦中吟十首。轻肥(一作江南旱)
  • 秋雨中赠元九
  • 秋思
  • 秋夕
  • 白牡丹
  • 白云泉
  • 琵琶行 / 琵琶引
  • 琴茶
  • 牡丹芳
  • 燕诗示刘叟
  • 潜别离
  • 清明夜
  •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
  • 池鹤二首
  • 池上篇
  • 池上早夏
  • 池上
  • 江楼月
  •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
  • 江楼夕望招客
  • 母别子
  • 梦微之
  • 杭州春望
  • 杨柳枝词
  • 村居苦寒
  • 村夜
  • 杏园中枣树
  • 李白墓
  • 杂曲歌辞·浪淘沙
  • 望驿台
  • 望月有感
  • 暮江吟
  • 春风
  • 春题湖上
  • 春雪
  • 春词
  • 早蝉
  • 早春
  • 早春
  • 早冬
  • 放言五首·其四
  • 放言五首·其五
  • 放言五首·其二
  • 放言五首·其三
  • 放言五首·其一
  • 慈乌夜啼
  • 感情
  • 惜牡丹花二首
  • 微雨夜行
  • 彭蠡湖晚归
  • 庾楼晓望
  • 山石榴·寄元九
  • 山枇杷
  • 小池二首
  •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
  • 对酒五首
  • 寒食野望吟
  • 寒闺怨
  • 宴散
  • 如梦令
  •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
  • 大林寺桃花
  • 夜雪
  • 夜雨
  • 夜筝
  • 夏日
  • 垂钓
  • 喜入新年自咏(时年七十一)
  • 咏菊
  •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
  • 听弹湘妃怨
  • 后宫词
  •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
  • 南湖早春
  • 南浦别
  • 卖炭翁
  • 别州民
  • 别元九后咏所怀
  • 初出城留别
  • 冬至夜怀湘灵
  • 冬夜
  •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
  • 偶作寄朗之
  • 京兆府栽莲
  • 井底引银瓶·止淫奔也
  • 为薛台悼亡
  •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
  • 上阳白发人
  • 七夕
  • 长相思·汴水流
  • 浪淘沙·海底飞尘终有日
  • 浪淘沙·借问江潮与海水
  • 忆江南词三首
  • 忆江南·江南忆
  • 忆江南·江南好
  • 文言文

  • 冷泉亭记